陇南中华猕猴桃分布调查
作者: 暂无 日期:2016-12-05 来源 :甘肃农业科技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观测分析 中华猕猴桃 分布调查 南岷山 秦岭以南 徽成盆地 泛分布 果实膨大期 桃生产 立地条件 
描述:
陕北绿色农业模式研究
作者: 晁团光  日期:2009-03-01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陕北 模式 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农业 
描述:陕北榆林地区是晋、陕、蒙能源重化工基地中心地带,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自1998年被国家批准建设能源化工基地以来,开发速度和规模逐步提升,推动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但经济的发展尚未摆脱以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新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对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传统农业耕作粗放,加之过去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水土流失和土壤风蚀沙化加剧,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发展绿色农业可以使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发展与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经济,能够达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综合效益。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是解决陕北生态脆弱和社会经济贫困两难选择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以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等理论为指导,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证和规范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了陕北绿色农业发展的成果与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陕北绿色农业发展总体思路,详细分析了各类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的特点与应用条件,并对陕北绿色农业模式的应用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全文共五章: 第一章:导论。主要描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说明了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可能创新之处,是文章的引子。 第二章: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概述了本研究理论依据和方法,是文章的铺垫。 第三章:陕北绿色农业发展现状。阐述了陕北榆林这一具体区位的生态、社会、经济现状以及绿色农业发展的成果与问题,是文章的研究载体。 第四章:陕北绿色农业发展的思路与模式。本章针对前述问题,提出陕北绿色农业发展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并对适合陕北特点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评价。本章是整个文章的核心。 第五章:陕北绿色农业模式的完善与推广。本章从技术及政策层面提出了促进陕北绿色农业模式发展的建议。
陕南农村传播媒介生态分析与对策
作者: 闵阳    日期:2016-12-05 来源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传播功能 媒介结构 媒介生态 改善途径 陕南农村 
描述:
陕西特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作者: 张志刚    日期:2016-12-05 来源 :经济视角(下)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陕西 特色农业产业化 金融支持 
描述:
陕西猕猴桃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
作者: 李晓红  日期:2010-05-01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猕猴桃 产业 发展 规划 
描述:通过对陕西省西安、宝鸡、渭南、汉中市和杨凌区的14县(区)猕猴桃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广泛调研,以国内外研究文献为基础,阐述了国内外猕猴桃产业的发展与启示,分析了陕西猕猴桃产业现状、问题和优势,探讨了陕西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原则、市场定位和发展规划,提出了陕西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文章认为,依据陕西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市场定位,当前区域规划和品种改良是陕西猕猴桃产业发展的重点。在区域规划方面,应以周至、眉县为中心南起秦岭北麓,北至渭河以南,在海拔450-800米,宽约5-10公里的山前洪积扇地向西延伸至宝鸡渭滨区,向东延伸至渭南潼关县,集中连片发展世界最大的猕猴桃产区。(1)周至、眉县、陈仓、长安、户县、岐山6个重点县(区)处于猕猴桃最佳适生区,人工栽培历史长,发展保存面积大,且相对集中连片,技术力量较强,果农作务水平较高,产业化也有一定基础,尤其各级政府和群众发展积极性很高。因而,确定为猕猴桃重点发展区。(2)城固、佛坪、临渭、华阴、华县和潼关等县处于猕猴桃适生区,群众有种植习惯和一定的生产基础,可根据市场需求,引导果农积极发展猕猴桃。(3)渭滨、灞桥区猕猴桃种植有规模,也有产业基础,但因城市扩张发展,导致城郊耕地急骤减少,加上距城市和交通干线太近,不利于果品安全生产,因而不作为猕猴桃发展重点区。在品种改良方面,着力压缩“秦美”品种;大力扩大“海沃德”品种;搭配“徐香”、“哑特”品种;积极稳妥发展“华优”、“翠香”、“西选二号”、“红阳”等新优品种。中早熟、晚熟品种比例调整到3:7。推广“规范栽植,单干上架,配方施肥,定量挂果,综合控制”关键技术。 陕西发展果业自然条件地域优势得天独厚,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加快果业产业化步伐,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持色经济,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陕西省“一线两带”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 马静  日期:2005-05-01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一线两带” 发展模式 特色农业 
描述: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是指在充分分析资源、经济、技术、制度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特色农业发展建设和运营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先进经验进行的集中反映和高度概括。它是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代表特色农业发展方向的典型经验,能在同类型条件下推广。研究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使经济发展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在要求。 本文以陕西省“一线两带”区域特色农业为研究对象,以区域经济学分工理论为基础,以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为研究主线,着重从中观和微观层面探讨区域特色农业发展规律,寻求促进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合理模式。本文分五个章节,分别对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基本理论、“一线两带”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状况及其发展模式的选择等问题作了详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该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对策,以期为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本文在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了本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对国内外关于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动态作以论述,最后提出了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首先对特色农业及其发展模式的概念作了界定,依据三次产业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提出自然资源开发型、市场主导型和加工工业带动型三种模式;然后介绍了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基本理论,即: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并对这些理论在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体现进行了评价;最后构建了特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第三章,主要是对“一线两带”区域发展特色农业的基本条件及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作了详细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定量分析了该区农业发展的特征,并指出了当前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利用前文中构建的特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对“一线两带”区域主要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当前的发展模式,并对今后的发展模式做出了选择。在最后一章探讨了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的对策。
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 侯倩茹  日期:2014-10-01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陕西省 农业信息化 对策 发展现状 
描述:我国农业的发展较发达国家还很落后,要成为一个农业强国,应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和作物产量,而实现农业信息化是必经之路和二十一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程度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陕西省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农业大省,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进一步依靠发展农业信息化,将成为陕西省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鉴此,本文针对陕西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及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和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经验,从实践和实际出发,以实用与实效为目标,实事求是地找出一些适合陕西省省情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思路和策略,对推动陕西省农村经济和农业的稳定、快速、和谐发展,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综合本研究,得出如下结果: 1、综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概况和相关研究动态进行了述评,阐明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初步探索和归纳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特性,在此基础上,参照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考虑了陕西省的本地实际情况,指出陕西省在农业信息化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并进一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促进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快速稳定发展的新思路和基本对策,以期为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2、界定了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信息化是以智能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和培育,来造福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农业信息化指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技术、通信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介绍了农业信息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农业信息化是综合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内容;农业信息化是改良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信息化是开创“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业带动农业”,减少城乡之间的各类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局面;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质、加快新型农民培养的迫切要求。 3、阐述了陕西省农业信息化的作用: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助于推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然后,对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分析,包括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实现飞跃式发展;农业信息服务模式逐渐革新;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扩大;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也有了一定规模。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建设资金投入不够;信息的时效性与准确性还不足够;信息化观点滞后,缺少建设人才;各部门间联合行动不紧密;信息共享率低,有效的统筹和协调不足;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信息收集、分析、传输及发布落后。 4、通过对杨凌区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并总结经验。以院校合作为依托,强化信息资源建设;夯实农业信息化建设所必需的硬件基础;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得到开辟和拓宽;农业信息服务运作新模式——乾兴模式的开创。 5、提出了全面促进陕西农业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努力搞好信息化培训,提高农民使用信息的能力;积极开创新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强化农业信息标准化发展;加速农业信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认识水平、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开发和丰富农业信息资源,增加信息质量;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增强信息人才队伍建设。 综上,本研究结果将为陕西省及中国西部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提供参考。
陕西省精品休闲农业点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作者: 王晓峰  刘艳艳  奚秀梅  王书霞    日期:2016-12-05 来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空间结构 陕西 精品休闲农业 
描述:
陕西省袁家村休闲农业成本效益分析
作者: 柴晓涛  李双奎    日期:2016-12-05 来源 :山西农业科学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成本 休闲农业 成本效益分析 袁家村 发展 效益 
描述:
陕西省袁家村休闲农业模式
作者: 柴晓涛    日期:2016-12-05 来源 :北京农业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休闲农业 模式 陕西省袁家村 
描述:
< 1 2 3 ... 16 17 18
Rss订阅